溫室大棚具體建造方法?
溫室大棚具體建造方法? 握了溫室建造基本要求后,即可進行建造,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跨度6.5米, 高2.8米溫室的建造方法。
一、建造墻體:伊通式溫室的墻體多為土堆或草泥壘成,尤以土堆的居多,應(yīng)因土質(zhì)而定。后墻堆好后還要進行處理,以減小其內(nèi)坡度,避免因坡度太大而增大后屋面寬度。墻體用土為溫室內(nèi)下臥的40厘米部分,建墻體前先把20厘米深的有效耕層土移到溫室前沿外側(cè),待完成墻體后再添回室內(nèi)。建完后墻高1.7-1.8米,溫室門要留在距離道路較近的山墻上,同時,為防止冷空氣直接進入室內(nèi),門外要建一緩沖間。
二、埋設(shè)地錨:把20—30千克重的石塊埋入地下1米,埋入前面預(yù)先固定好備接鐵線,埋好后露出地面的鐵線長度不少于0.5米。一處地錨在東西山墻外1.5米處,各設(shè)3個,用于栓固定立柱的鋼絲;一處在后墻外和前腳處,東西每隔1.0米設(shè)置一個,數(shù)量根據(jù)溫室長度而定,用于拴壓膜線。
三、建造前屋面:
(一)土木鋼絲型:建造簡單,省工省時,成本低。
1、埋設(shè)立柱。所有立柱東西間隔距離3米, 柱距離后墻1.2米;排腰柱距脊柱1.8米;第二排腰柱距排腰柱1.6米;前斜柱距第二排腰柱1.2米,四排立柱的規(guī)格分別為:脊柱320 ×10× 10厘米;排腰柱270× 10× 10厘米; 第二排腰柱200 ×10 ×10厘米;前斜柱120 ×8× 8厘米
所有脊柱埋入地下50厘米,前柱和腰柱埋入40厘米,下端墊上基石,以免受壓下沉。前柱傾斜后距地面垂直距離70厘米,投影距離前沿40厘米。
2、安放脊檁和鋼絲脊檁。用12厘米粗、3米長的圓木,用7股鋼絲連接腰柱和前柱。連接時東西山墻的前坡上要放上墊木,防止拉緊鋼絲進入墻體,然后把鋼絲兩端與地錨上的備接線連好,再用緊線器拉緊。
3、安裝拱桿拱桿用3—5厘米粗,7米長的竹桿,東西間隔0.5米,分別與脊檁和鋼絲連接,連接處要平整,以免磨損薄膜,連接后所有拱桿在同一拱面上。
(二)琴弦式土木結(jié)構(gòu):比較繁瑣,但棚面平坦。共三排立柱,脊柱和前柱同上,腰柱長(含入土40厘米)2.4米。埋好全部立柱后,安裝脊檁。然后南北向每間(東西每3米為一間)一道拱木(下弦),拱木多用6厘米左右細圓木,長度以溫室跨度為準(zhǔn),固定好拱木以后,在拱木上東西通長拉上20-24道8號鐵線,使拱架連為一體,后拉線上再每隔50厘米安裝拱桿即可。
四、建造后坡面
把4—5厘米粗,2.5米長的圓木,東西每隔0.5米擺放,上端固定在脊檁上,下端固定在后墻墊木上,然后鋪一層舊薄膜蓋嚴壓實。
五、覆蓋薄膜
薄膜性能直接影響室內(nèi)光量和溫度,因此,選膜不容忽視。要選用透光率高、防塵、抗老化、不結(jié)露的白山喜峰牌12道聚乙烯薄膜,膜總寬和總長要比前屋面的寬和溫室長多一些,讓薄膜包被一部分墻和后屋頂。覆膜要在晴朗無風(fēng)的中午進行,這樣可使薄膜拉緊,覆蓋后薄膜以光滑無褶皺為。覆膜時,用7米長竹竿卷上膜的一端,固定在山墻上,另一端用長竹竿卷上拉緊固定。
六、壓線
用10號鐵線或?qū)S脡耗ぞ€壓緊棚膜,兩端固定在南北地錨上。
七、覆蓋保溫防寒物
1、草簾:規(guī)格為長8米,寬1.2米,厚3—5厘米,由東西擺放,每塊草簾間重疊覆蓋部分20厘米。上草簾時,溫室頂部先拉一道鐵線,一端固定在鐵線上,每塊草簾用2根拉繩控制。2、紙被:為彌補草簾保溫防寒能力的不足,可在草簾下覆蓋4-6層牛皮紙厚的紙被。
八、挖防寒溝
在溫室前沿地錨外挖深、寬各50厘米的溝,溝底和四周鋪上舊薄膜,內(nèi)裝滿亂稻草或玉米稈等,能有效阻止室內(nèi)地溫水平外傳,防止前沿作物受低溫傷害,可提高前沿地溫2-3℃。
九、加溫設(shè)施及煙道
在冬季溫室生產(chǎn)和育苗時,必須有輔助加溫設(shè)備,加溫方法有火爐煙道加溫和熱風(fēng)爐加溫,多以火爐煙道為主,火爐建在進門外,成半地下式,煙道緊貼后墻和地面,從火爐到煙囪呈逐漸上升緩坡。煙囪留在后屋墻上。
伊通式冬暖節(jié)能型日光溫室,每延長米成本約80-100元。在使用前必須通過室內(nèi)高溫悶棚10—15天,或用煙劑熏棚,以殺死蟲卵和病菌。